百年变局未定,维新之命又启。如今,中国法治建设既面临本土实践的深层叩问,又遭遇全球化时代的治理难题。中国法学理论亟需在变革和突破中焕发新生,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追梦中振奋,在人类文明秩序重构的浪潮里奔腾。数字革命的火光照亮了理论变迁的道路,而对实践变革的敏锐洞察让理论迈向更高的巅峰,传统范式张开手臂拥抱新兴议题,科学革命撬开壁垒点燃思想激情。实践和理论相互交织牵引,法治的前沿阵地奏起学术创新的交响乐,法理的西窗之外飘来沃土耕作的芬芳。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迎来又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而中国法学应当勇敢迈出步伐去激起这一江春水。法学研究在新征程上使命在肩,既要保持理论定力、夯实科学根基,又要不惧现实问题、开辟理论新境;既要有“扎根中国”的自觉、在薪火相传中永葆真理本色,又要“对话世界”的胸襟,在文明互鉴中构建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在此背景下,P站
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文显先生倡导设立“中国法治实践与理论前沿讲坛”,秉承“锚定法治前沿,启航法理创新”的精神,每年围绕特定的法治前沿问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开坛讲学,期待我们以跨学科的方法论突破,以问题导向的研究范式,坚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国内与国际相关联,共同书写新时代法学理论发展的新篇章。

9月11日上午,P站
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P站
全面依法治国研究中心主任张文显教授作了“中国法治实践与理论前沿讲坛”的第一讲,题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张文显教授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余年间,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接续提出“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等命题,这些命题的提出是法治发展的必然规律所在。

9月11日下午,江苏省人大理论研究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公丕祥教授作了“中国法治实践与理论前沿讲坛”的第二讲,题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公丕祥教授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政治根基、价值准则、传统资源和主体品格等五个方面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历史、现实与价值内涵。

9月11日下午,同济大学P站
院长蒋惠岭教授作了“中国法治实践与理论前沿讲坛”的第三讲,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数字司法制度的价值取向与建设路径”。蒋惠岭教授提出数字时代重塑了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司法也必将以新的形态发挥功能,在数字司法制度建设中要密切关注价值权衡和利益博弈。

9月12日上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李林教授作了“中国法治实践与理论前沿讲坛”的第四讲,题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丰富内涵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表达,加强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丰富内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李林教授从历史、现状、意义、界定等方面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丰富内涵。
